Topic outline
粗暴养育对初中生学业投入的影响: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
作者:洪灵芝1,魏明珠1,张凤娟2
单位:1广西民族大学,2广西师范大学
“棍棒底下出孝子”是中国传统父母养育观念,其认为在教育的过程中孩子“不打不成器”。基于此观念,部分父母为提高孩子的学业成绩,倾向于采用体罚和言语苛责等粗暴管教行为,而忽视了教育的“耐心”打造过程(王明忠 等., 2020)。以往研究表明,粗暴养育会损害青少年的学业表现(Goldstein et al., 2005)。根据 Bandura 三元交互决定论,个体的发展结果是环境和个人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消极养育对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既有直接不利影响,也可通过损耗心理资本这一关键的心理资源产生间接的消极效应(范兴华 等., 2017)。例如,具备希望特质的学生,能自觉将来自家长和老师等外界因素中的压力转变实现自己期望的内在动力,进而相应提升学业投入水平。因此,根据变量的中介作用原理,本研究推测,心理资本在粗暴养育与学业投入之间其中介作用。
儿童期逆境与中学生抑郁和焦虑的关系
作者:刘玉林,周春燕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儿童期逆境(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s)最早由美国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出,是指那些发生在儿童时期并可能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且持久影响的创伤性事件(Kalmakis & Chandler, 2014)。儿童作为弱势群体,面对外界的应激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都较差,所以极易遭受外来的伤害和忽视,诸如贫困、父母分离等家庭功能不良负性事件也会对其造成不可小觑的影响,儿童遭遇逆境时亦缺少合适的求助渠道。青春期处于一
个独特的快速发展阶段,压力及创伤经历更可能会对青少年的大脑发育以及相应的认知、情绪、社会功能等方面的发展造成破坏性影响(Eiland & Romeo, 2013)。焦虑和抑郁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突出问题,且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会功能造成损害,如果不及时进行适当的干预,青少年的抑郁、焦虑通常会持续到成年,并对其成年生活产生持久的负面影响(Eiland & Romeo, 2013; Ollendick & Hirshfeld-Becker, 2002)。有研究表明,儿童期逆境与日后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问题的发生存在高度相关性(马金凤 et al.,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