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outline

  • 论坛五:人格心理

    主持人简介:

    贺金波教授

                 贺金波教授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心理所访问学者,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注册执业医师、心理治疗师、注册督导师(D-21-083)。中国心理学会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情绪与健康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脑电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人格心理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武汉心理学会秘书长、武汉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青少年精神障碍的心理机制和心理治疗,网络游戏成瘾的发生机制与防治,人格的生理基础与心理健康。在SCI和SSCI等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类项目10余项,出版包括国家级规划教材在内的专著和教材10余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Addictive Behaviors》《Psychopharmacology》和《心理学报》等多个SCI和CSSCI权威期刊的审稿人。

    • 论坛五:人格心理

      主持人简介:

      李静副教授

                 李静副教授

      李静,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研究兴趣主要包括物质主义、绿色消费、数字囤积、社会阶层心理等。

      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4项,学术成果发表于《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Current Psychology》、《Psychology Research and Behavior Management》、《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等学术期刊。

      担任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与社会治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 论坛五:人格心理 从儒家式应对到中国人的君子人格:一种基于文化自信的探索

        主题:

        从儒家式应对到中国人的君子人格:一种基于文化自信的探索


        摘要:

        介绍了我们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及其影响的心理学探索。早在15年前我们就对儒家式应对的内涵做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儒家式应对的三个维度:天命思想、责任思想和亲挫折思想,并对其如何影响中国人的社会适应做了跟进一步的探讨。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儒家文化对做人的要求在塑造中国人的人格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由此我们开始探讨儒家做人理想对中国人君子人格的影响,得到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结果。以这些研究为基础,我们提出了构建实验儒学心理学的设想,并以此提升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这些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也极大地丰富了本土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儒家式应对;君子人格;本土心理学;实验儒学心理学


        主讲人简介:

        侯玉波副教授

                    侯玉波副教授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及北京大学—香港青年协会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人格分会理事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心理学会秘书长。研究领域包括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文化心理学以及网络心理学,内容涉及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与批判性思维、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社会适应、中国人君子人格以及网络与社交媒体对中国人心理与行为影响等。主持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承担了中组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国资委、人民日报社、教育部及北京市等课题20多项,参与3项国际合作研究。在Clinical Psychological Science、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Cognitive Science、Child Development、The Sociological Review、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Cyberpsychology、中国社会科学、心理学报和心理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编写的《社会心理学》入选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和北京市及北京大学优秀教材。


        • 论坛五:人格心理 人格与养育倦怠

          主题:

          人格与养育倦怠


          摘要:

          养育倦怠是一种由于长期性的养育要求超过养育资源所导致的一组负性症状,包括与父母角色相关的耗竭感、与子女保持情感疏远、难以从与子女的交互中获得快乐,养育成就感降低等。人格因素是个体养育倦怠的重要预测变量,本报告讲报告3个本土小研究的结果,分布涉及到依恋、大五人格与完美主义对于养育倦怠的预测作用。


          主讲人简介:

          李永鑫教授

                        李永鑫教授 

          李永鑫,男,河南信阳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河南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主持学部行政日常工作)、心理学院院长。《心理研究》副主编(执行)、中国心理学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心理学会秘书长。

          • 论坛五:人格心理 相对剥夺、愤怒沉浸和社会攻击的关系模型:一项跨度2年的纵向研究

            主题:

            相对剥夺、愤怒沉浸和社会攻击的关系模型:一项跨度2年的纵向研究
            The relational model of relative deprivation, anger rumination and social aggression: A longitudinal study across two years


            摘要:

            攻击的发展机制是人格心理学长期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应同时使用静态和动态的指标来考察攻击的发展机制。

            愤怒沉浸相的水平和变化在相对剥夺的水平和变化对社会攻击的水平和变化的预测中起中介作用。


            主讲人简介:

            夏凌翔教授

                         夏凌翔教授

            夏凌翔,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认定心理学家,中国心理学会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获省级政府奖3项。主持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12项。出版学术论文122篇,专著2部,教材2部。


            • 论坛五:人格心理 情性之理与心性平和

              主题:

              情性之理与心性平和
              The regular pattern of human temperature and nature and the peace of mental


              摘要: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刘邵所著的《人物志》认为,“人物之本,出乎情性”,而 “情性之理”,则可以通过“形”、“质”而得以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含五材、五行、五常、五德等在内的“九征”说,这是早期比较成熟的人格心理学观点。而且,其所主张的“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 “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等思想,为促进人的社会适应,以及心理健康维护等提供了重要启发。


              主讲人简介:

              康廷虎教授

                            康廷虎教授

              教授,博士生导师,金城首席科普专家,西北师范大学教学名师,明德教师奖、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现为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眼动心理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心理学会心理学科普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

              • 论坛五:人格心理 人格差异的进化原理

                主题:

                人格差异的进化原理
                The evolutionary principle of personality differences


                摘要:

                人是进化的,人性是进化的,人性的差异也是进化的。人性差异的进化可能遵循中性选择机制、突变-选择平衡机制和平衡选择机制。一方面,人性的进化遵循定向的社会选择原则;另一方面,人性的进化也遵循分化的社会选择原则,从而发展出人性的差异。生活史策略的种群差异和个体差异,可以为揭示人格差异的进化来源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主讲人简介:

                陈建文教授

                              陈建文教授

                陈建文,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学研究所所长
                华中科技大学创新教育与批判性思维研究中心专家委员
                湖北省社会心理学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心理学学会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心理学质性研究专业委员会、心理学与社会治理专业委员会理事委员。


                • 论坛五:人格心理 心理学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主题:

                  心理学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The Function of Psychology in Social Governance


                  摘要: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总目标。心理学研究可以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撑。一方面心理学具有社会科学的学科性质,能够解释社会事件和社会问题背后的机制;另一方面,社会治理理念所倡导的多元主体、协商民主、消解矛盾和精细化的思想,都与心理学有密切联系,需要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有深刻的理解。未来学界应更多致力于有关社会治理的心理学研究,而且该领域的研究应注重理论原创性和方法多元化,坚持多学科协同交叉的定位,处理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以及科学研究与人文关怀的关系。


                  主讲人简介:

                  郭永玉教授

                                郭永玉教授

                  郭永玉,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心理学院博士生导师、人格与社会心理研究所所长,兼任教育部高校心理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心理学与社会治理专业委员会创会主任,获得中国心理学会学科建设成就奖等多项奖励。


                  • 论坛五:人格心理 模式分化与功能互补——面向社会治理的心理服务组织青年创业

                    主题:

                    模式分化与功能互补——面向社会治理的心理服务组织青年创业Pattern differentiation and functional complementarity:Social governance oriented psychological service organization youth entrepreneurship


                    摘要:

                    心理建设逐步成为我国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青年心理咨询服务人才加入到基层社会治理的一线工作当中。地方政府从组织功能创新视角积极引导心理咨询服务行业参与社会治理。由外来输入型精英掌握的心理咨询服务组织通常很注重业务流程的规范、技术的严谨和操作的层级,但缺乏同当地更为紧密的社会联系,加上项目制任务完成周期的约束,难以安排很多的时间去熟悉当地民间的市井生活,也难以培育充分的地方情感。当地熟人型精英掌握的心理咨询服务组织虽然专业实力和业务权威性方面不一定胜过外来机构,但它们更注重发挥自己的地方优势,善于发挥社区的熟悉价值。当地熟人型和外来输入型两类心理咨询服务青年创业,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进入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运行风格、差异化发展路径和运行机制。


                    主讲人简介:

                    伍麟教授

                                   伍麟教授

                    伍麟,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承担国家社科重大专项1项,完成国家社科、教育部等课题5项。完成国家重大课题子项目负责人1项。在SSCI、CSSCI发表论文80余篇。1部著作入选2020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 论坛五:人格心理 人智时代的社会治理问题探析

                      主题:

                      人智时代的社会治理问题探析Exploring Social Governance Issues in the Age of Human and AI Agents


                      摘要:

                      人类应该特别关注智能体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的阴暗面,这也成为人智时代社会治理的逻辑起点。本研究采用文献述法,搜索前沿文献,提炼有价值的发现。研究结果发现,就智能体的客体工具价值而言,社会治理的核心议题是公平、歧视与安全。治理对策涉及对智能体运行过程的监视及运行结果的调适。就智能体的主体关系价值来看,社会治理的核心议题是信任、承诺和依恋,社会治理中应关注拟人设计、互助属性、情感反馈。将社会治理问题嵌入到人智背景中,这大大拓展了社会治理的对象范畴和研究内容。


                      主讲人简介:

                      涂阳军副教授

                                  涂阳军副教授

                      涂阳军,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市场营销系主任。入选湖南大学“岳麓学者”。主持国家和省部级以上项目7项,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5本。参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参与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 论坛五:人格心理 人格的混乱与未定之刻:以现象学方法探究创伤与例外经验

                        主题:

                        人格的混乱与未定之刻:以现象学方法探究创伤与例外经验


                        摘要:

                        本研究从欧陆人文哲学所开展的现象学方法,探讨创伤者的人格结构质变历程。并对话Fairbairn所提出的解离(dissociation)论述所形成的人格转换性,以形成具有临床操作的实务论点。本研究的对象为深受创伤影响的倖存者,从心理治疗的脉络,置身于受难与受苦的经验状态之中,探讨身体经验与语言经验的模糊历程,并还原“拒绝语意成形”的创伤状态,一方面,呼应Klein于1931年所提出的智力抑制理论,一方面,提出临床工作者需以置身所在的理解分析个案的受难经验结构,并梳理受苦的时间与空间性,才能够刻画与描述人格的转变与转化的细緻改变,以避免同一性的诊断框架错误。


                        主讲人简介:

                        翁士恆副教授

                                  翁士恆副教授

                        翁士恆,台湾东华大学谘商与临床心理学系副教授,学生谘商辅导中心谘商心理组组长,英国爱丁堡大学谘商与心理治疗学系博士。

                        研究兴趣主要在早期干预、创伤心理治疗、客体关係理论精神分析、人文临床与疗癒以及现象学哲学。曾发表论文于中华心理卫生学刊、台湾辅导与谘商学报等期刊之中。

                        并译有R. Neimeyer之<<重新凝视失落>>,并审定J. Bowlby之<<依恋理论三部曲>>繁体中文版。

                        翁士恆,东华大学谘商与临床心理学系副教授